发布时间:2025-11-18
2025年8月至9月,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河水科学重点项目“‘自然-社会-贸易’水循环模式下河西走廊内陆河湖生态水量调配研究”和国家级领军人才支持基金项目,由免费成人影片 龙爱华教授、於嘉闻副教授和人文艺术学院孙锐副教授带领的“免费成人影片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南疆水系统科学与工程联合实验室”考察团队,分多路深入我国西北寒旱区,开展为期近一个月的水资源与生态系统综合科学考察。

考察团队行程横跨甘肃、内蒙古与新疆三省区,海拔纵跨1000~6000米,高原扎营,星夜兼程,风餐露宿。考察首站调研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继而分赴阿尔金山、羌塘高原无人区与艾比湖流域,围绕河西走廊、昆仑山北麓、塔里木河流域、天山北麓西段的水生态演变与河湖水体保护问题,开展实地勘察调研。此次考察为西北寒旱区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与生态修复研究实践,获取了大量宝贵的实地感知与一手资料,充分展现了天大师生服务国家战略部署的强国担当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01
攻坚河西走廊:
破解“三大流域”水—生态—发展的协同难题
8月3日至16日,团队对河西走廊的石羊河、黑河与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域,开展了系统调研。从“引大入秦”工程的调度中心,到秦王川湿地鸟类的栖息地,再到红崖山水库的生态闸门,队员们亲眼见证了“分配-利用-修复”的水资源管理全貌。
追随着水的足迹,团队的调研从石羊河流域开始,层层深入。在民勤绿洲,团队实地考察了玉米、向日葵等作物的节水灌溉模式;在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团队深入了解该水库在兼顾工农业生产、生活与生态调度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和面临的交织困境;在腾格里沙漠边缘,龙爱华教授现场讲解“麦草方格”如何通过生物与工程手段共筑固沙锁水防线。8月6日,团队来到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干旱区盐渍化研究站,了解到盐渍土改良技术在降碱、耐盐作物及微咸水利用上取得的一些突破;当日下午在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自然保护区青土湖生态修复示范区,团队学习了“‘沙土化治理+固沙造林+生态输水’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通过对比,队员们清晰地意识到,工程调水、生态技术与农业活动之间必须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支撑起绿洲的可持续发展。




转入黑河流域,考察重点聚焦“分水制度下的生态博弈”。团队溯源上游冰川,发现八一冰川的消融趋势已远超历史平均水平;在海拔近3000米的黑河上游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团队了解到冻土热融沉降、极端天气等难题,一直困扰着流域关键水文要素的精准连续监测。沿河而下,团队在八宝河汇入黑河的重要枢纽——黄藏寺水利枢纽实地察看河道水流状况,与当地水利工作者深入交流;在山丹马场农业示范区比对不同灌溉方式的用水效率,切身感受着分水制度下,上游生态保护与中下游用水需求之间的复杂平衡。
进入到黑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科考聚焦于“分水制度”的实地效应。团队来到中国科学院黑河遥感试验研究站,考察试验站的运行机制、观测内容与研究进展。当天下午,实地调研张掖世界地质公园和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就公园的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及保护价值进行观察探访。8月10日,团队调研了从黑河临泽段生态防洪堤、甘肃临泽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到被誉为国家分水“裁判点”的正义峡水文站等系列关键节点,切身感受到刚性分水指标下的管理困境。最终,考察聚焦在黑河的尾闾终点站——居延海,这片重获生机的尾闾湖泊,充分地证实了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强大效能,但也深刻警示:未来的生态治理须从单一的水量分配,向统筹水、盐、生态与民生的“水效共治”深度转型。




在疏勒河流域,团队重点关注现代水资源管理的理想与现实。团队首站走访中国科学院阿拉善荒漠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调研其水盐调控、节水农业技术及生态修复的相关方向、现状进展、技术成果和未来关注。在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心,团队与管理局专家聚焦工程性缺水、生态基流不足等矛盾,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疏勒河管理局向团队演示了其数字孪生平台,问诊农业用水量化模型缺失、调水数据支撑不足等深层问题。当天下午,考察团队前往双塔水库,就清淤工程与生态补水策略向水库管理机构提出了优化建议。在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团队辨析了草方格固沙技术各种优势外的高成本局限;进一步通过对月牙泉水利工程的实地考察,发现了人工补水难以逆转湖底沉降与地下水位下降的生态悖论。
考察团队这趟跨越三大流域的实地调研,不仅是一次对河西走廊水情与生态状况的系统认知,更引发了团队成员一场关于“人-水关系”的深度思考。从石羊河的“水危机”到黑河的“制度博弈”,再到疏勒河的“现代治理”,每一段旅程都在诉说一个共同的课题:水,是干旱区最珍贵的资源,也是最脆弱的命脉。




02
探秘无人区:
罗布泊、阿尔金山、羌塘高原、可可西里
的“水—生态”变迁与平衡
完成河西走廊考察后,调研团队马不停蹄地赶赴新疆开展考察。8月18日,团队从新疆库尔勒市区出发,一路驱车深入罗布泊边缘,最终抵达小河墓地旁的阿拉干营地——这是此次无人区考察的首个露营点,也是为队员适应高原露营生活特意安排的“过渡站”。小河墓地是夏商时期青铜时代的遗址,静静坐落于若羌县孔雀河下游河谷以南约60千米的广袤荒漠之中。夜幕降临,队员们合力搭建帐篷,待营地灯火亮起,浩瀚星河铺满荒漠上空,队员们围坐于篝火旁交流对后续考察的期待,准备开启下一段科学远征之旅。


8月19日至31日,第一分队由龙爱华教授带领,挺进罗布泊、阿尔金山、羌塘高原和可可西里无人区,开展寒旱区水文水资源与荒漠生态系统考察。在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队员们冒着零下温度夜宿保护区的简易站所,穿越世界海拔最高的库木库里沙漠,探访小沙子湖、沙子泉等“沙漠与湖泊共生”的奇特景观,采集高原水文与生态数据,深入了解高寒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演化。


团队对保护区内两大高原湖泊展开重点考察:新疆最大的咸水湖——阿雅克库木湖在30年间面积扩大超过513平方公里,虽表面上增多了区域地表水水储备,但也淹没了周边草地、压缩了野生动物栖息地,加剧了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更深层的是周边亿万年才得以形成的冰川冻土在加速消融;保护区内第二大湖——阿其克库勒湖则呈现淡水化趋势,除与阿雅克库木湖存在一样的问题外,其湖滨泥沼扩张更给考察行程带来生命挑战。同时,非法捕猎活动以及冰川融水补给的波动性,也持续对其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构成潜在威胁。考察队员星夜兼程,帐篷扎营海拔5000米,与狼共舞,遇熊对视,与藏羚羊赛跑,远观高原牦牛,在瑟瑟寒夜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多变。


团队还沿克里雅河开展了流域调研。在上游的玉出东山玉石加工厂,队员们考察了其遵循“生态优先”原则的开采模式,该厂通过积极的植被修复措施,有效减少了矿区水土流失。在唯一一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克里雅河尾闾——达里雅布依村,队员们则目睹了因自然变迁而面临的严峻生态退化——荒漠河岸植被严重衰败,胡杨林与红柳丛大面积萎缩,绿洲生存面临直接的沙漠化威胁。这一上游与下游形成鲜明对比的典型案例,为研究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人类活动的互馈关系提供了生动实证,深化了队员们对高原地区水-生态动态平衡的认识,也为干旱区生态风险评估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03
深入艾比湖流域:
打响北疆“生态守护战”行动的不容争辩
同期,另一支由学部於嘉闻副教授带领的6人分队奔赴博尔塔拉河—艾比湖流域,针对该区域突出的湖泊萎缩危机展开专项调研。考察显示,艾比湖面积已从历史约1200平方公里锐减至不足500平方公里,干涸湖底正演变为重要的盐尘源,对区域生态与居民健康构成威胁。

团队从阿拉干露营基地出发,途经壮美的独库公路,沿着伊犁河流域的巩乃斯河和喀什河一路向东,于8月21日抵达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内的精河县,开启了对艾比湖及博尔塔拉河流域的考察工作。
团队首先聚焦艾比湖及其周边进行针对性调研。从8月21日起,环绕艾比湖考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家湖梭梭保护区、奎屯河桥、汇鸟湾、梭梭王、胡杨王等地,调研连续7至8年无稳定水源补给导致的生态丧失、盐渍化及盐尘暴威胁问题,查看团队部署在艾比湖流域的地下水井监测仪和蒸渗仪系统,并修复受损设备、采集数据。
溯源上游,团队从8月25日起展开博尔塔拉河全流域“诊断”。调研自上而下,从温泉渠首水文站、布热村大桥、状元桥(采集乌河水)至中下游巨树林景区、查乡大桥等地,系统采集地表水与地下水样本。同时,访问博尔塔拉河流域管理局,与管理人员交流精准调度需求,实践科研与现实的对接;考察鄂托克赛尔水库、大河沿子中型灌区调度中心,检查监测设施并再次采集水样,梳理人与河流的关系链条。
此次艾比湖流域与博尔塔拉河上下游的联动考察,为系统揭示湖泊萎缩的深层成因与连锁生态危机、科学治理与生态修复,进一步夯实了相关基础。




04
考察不停步、挺进无人区:
守护西北水脉与生态良好任重而道远
8月28日至9月8日,两支科考分队顺利完成野外任务,相继返程。在此次综合考察中,团队不仅掌握了河西走廊三大流域的水资源管理现实,识别了阿尔金高原、羌塘高原湖泊的生态风险与艾比湖危机的关键症结,更深化了对西北寒旱区“水-土-气-生-人”复杂系统内在机理的认识,还检验了队伍、强健了体魄、净化了灵魂,为后续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项目负责人龙爱华教授表示:“从河西走廊的水平衡调控,到阿尔金、羌塘高原、艾比湖的生态风险识别,每一步扎实的野外考察都是对项目理论框架的实证检验,也为后续搭建‘自然-社会-贸易’水循环新模式、研发生态水量协同调配方法与西北寒旱区资源环境‘水-土-气-生-人’区域模拟器研制奠定了难得的基础。”

免费成人影片 -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南疆水系统科学与工程联合实验室,将围绕西北寒旱区生态安全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国家需求与重大部署,继续深耕其水与生态环境问题,推动变化环境下流域“水-土-气-生-人”资源系统监测模拟与协同管理、水利工程优化管理技术方法、区域“水-风-光-氢-储”能源综合利用、水土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与整体方案等理论、方法、技术的研发与实践落地,以期为西北寒旱区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天大学术力量,也为全球干旱区治理提供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
南疆水系统科学与工程联合实验室
欢迎关注,敬请期待!
